选择地市: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焦作 鹤壁 新乡 安阳 濮阳 许昌 漯河 三门峡 南阳 商丘 信阳 周口 驻马店
搜索 |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讲义

发布时间:2012-09-06 14:03:51 点击: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讲义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一 哲学的概念
哲学——①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世界观也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都是世界观,世界观不都是哲学,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零散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就不是哲学。
世界观(是什么)决定方法论(怎样做),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 哲学≠科学之科学
典题特训:
哲学是()
A、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D、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
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谁是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典题特训: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问题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谓第一性的问题B、是否承认矛盾是发展的动力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考点三 哲学的派别
  • 哲学的主要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解析: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的物质
可知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世界是能被彻底认识的。大多数哲学家所持的观点。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世界不能被彻底认识。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
基本主张
 
优点 局限性 代表观点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几种原初物质构成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五行说
元气说
原子论
“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观点主张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阳明:“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本原 ①朱熹:“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
④上帝创世说
 
典题特训:
  •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原子论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元气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黑格尔的“绝对精神”C、我思故我在D、万物皆备于我
考点四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考点五 马哲产生的条件:
考点六 马哲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考点一 物质与运动关系
考点二 规律
考点三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考点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考点二 联系的观点
考点三 发展的观点
考点四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五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考点一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考点二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考点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考点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考点五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考点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三方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举例说明:①“楼脆脆”“躲猫猫”等热点词语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这些词语与网络揭示的各种现实事件密切相关。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守信能赢得尊重;失信,会走向歧途”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二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①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点三 社会基本矛盾: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考点一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考点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考点三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六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做的《论新阶级》报告
2、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③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飞跃)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考点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考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考点四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2、十三大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典题特训:
  • 邓小平完整地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 )
  • 党的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1992年南方谈话中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生产力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实现共产主义D、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
考点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考点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典题特训: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科教兴国
2、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 )
A、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D、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考点一 邓小平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考点二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点一 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考点二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必然性
考点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书p186)
考点四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考点一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考点二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考点三 依法治国的含义
考点四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考点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考点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点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现实依据)
考点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考点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第九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考点一 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考点二 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考点四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考点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考点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考点一 为什么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考点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版权所有(C) 2012 河南省文森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80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北校区)22号楼4楼 咨询热线:0371-66996333 0371-67826333
豫ICP备11012950号-4 设计维护:羿海科技